从1979年石家庄全国刑事技术工作会议上,首次把“安全技术防范”提上议事日程以来,一个新兴的安防产业已初露端倪。它历经了起步(1979~1986年)、发展(1987~1995年)、提高(1996~2001年)和快速成长期(2002年至今)四个阶段。由20世纪八十年代初几十家小打小闹的企业发展到现在数量上万家,从业人员超过百万,年产值600多亿元的产业;产品由单一的防盗门窗发展到现在八大类数千品种;技术实现了机械化防护到信息化、网络化的跨越;市场也由国家重要部门的应用到平民百姓消费的理念转变;竞争已形成了从国内到国际市场同台竞技的格局。繁荣的安防市场已从“农业社会朝工业社会转变,正从工业时代步入信息社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镀金时代”。
但随着后WTO时代的到来,我们从调查采访中非常清晰地看到:产业政策管理的缺位、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市场博杀的无序给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当我们关注产业管理政策功过与是非的时候,并不想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给安防产业插上一个所谓的标记,只能选择一段让时光凝结成的文字闪烁在厚厚的书页里。其实,我们并不想见证什么,只是想让百万安防人有些许的共同记忆。不管你是行业管理者、创业者,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打工者,抑或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淘金者,当我们再次温故而知新的时候,顺着25年安防产业发展的脉络,会给我们更多金牌娱乐app_金牌娱乐注册-官网安防未来的启迪。
一、管理:市场化的一根软肋
● 1987年成立公安部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1987年成立全国安全技术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委员会(简称TC100)
● 1988年成立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 1992年成立中国安防产品行业协会
● 1996年公安部技防办发布《金牌娱乐app_金牌娱乐注册-官网加强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质量检验管理的通知》
●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了公安部行使安全技术防范的管理职能;
● 1995年公安部与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金牌娱乐app_金牌娱乐注册-官网加强安全防范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通知》
● 1999年公安部下发《金牌娱乐app_金牌娱乐注册-官网加强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通知》
● 2000年《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管理办法》(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安部第12号令)
● 2002年成立中国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认证中心
到2005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实施一年,安防行政规章的过渡期结束。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安防法律,安防行业管理已成了一个“真空地带。”有人戏称:去年安防行业是在隧道的尽头看到光,而今年却在光的尽头看到一条隧道。
安全防范产品的发展初衷只是公安机关出于社会治安防范的需要。因而,它并不象诸如电子、纺织、机械等产品一样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个正部级的主管部门,且国家从财政、政策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支持。所以,安防产业和其他产业截然不同的体制就是:其他产业基本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而安防产业则是以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作为全国主管安防行业的部门也只是公安部科技局三处(又称公安部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办公室),各省市公安厅(局)相对应的管理部门也设在不同的单位,有的在科技处内设技防科,有的则在治安总队或刑侦总队内设技防科。这种管理体制的先天不足给现在安防产业大发展留下了隐患。虽然全国有22个省市出台了安全技术防范方面的规章(其中广东省、贵州省为地方人大立法),但规范各异,在技术标准、工程验收、报警服务等方面的要求都不一样,企业无所适从。
针对安防行业的管理,国务院和公安部下发的层级较高的文件基本上是指导性意见,不仅缺乏外部适用效力,而且其权威性和力度也严重不足。
但在已有的法规和规章也仅仅是笼统地赋予公安机关对安防行业的管理职能,并没有对相关业务部门各自的职能进行明确的划分。目前,对安防产业进行行业管理的部门涉及公安、建设、质量监督、电信、工商、信息产业等,但在监督管理与提供服务方面的职责与权限关系不够明晰。一旦发现职能交叉,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都争着管,不利的事情想方设法避而远之。
安防工程的许可和验收两条线的关系不顺畅,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麻烦。目前,安防工程的许可由建设部门负责,验收由公安技防部门负责。从事安防工程的企业拿着公安部门的认证到建设部门,建设部门根本不认可,这一点主要是安防工程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没有独立地位。不像消防工程,因为它有《消防法》赋予消防工程独特的地位。事实上,安防工程作为治安防控的重要手段,所取作用甚至更大于消防工程,而这一作用并没有被人们广泛认可。大家普通理解的是治安应该由警察负责,但社会安全的需求具有层次性,警察也不能包揽一切。这些因素无形之中冲淡了人们对安防行业管理的关注,也因此成为现在安防产业管理的一根软胁。安防产品销售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各地政策的不统一,每到一地必须取得当地销售许可证,这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的销售成本。
虽然安防行业监管呼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至今仍无定论,已经影响到产业政策的功能、对象、内容、作用方式和决策方式的定位。行业监管的不利,也已经影响到了安防企业的良性运转,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今年7月1日,各地安防规章的废除将不再存在。原寄希望全国统一的安防法律出台的搁浅,企业和管理部门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安防行业管理已成了一个“真空地带”。有人戏称:去年安防行业是在隧道的尽头看到光,而今年却在光的尽头看到一条隧道。
安防产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新型的边缘性产业。近年来,每年以20%的高增长速度发展,是因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对安全需求的日趋迫切。但过去对安防产品和工程是采取行政审批方式作为准入制度,而这种方式与高速发展的产业之间矛盾日渐突出,全国上万家生产、经销、工程企业带给安防产业繁荣的只是表面现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安防企业生产和投资决策上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典型的表现在当看到某种产品供不应求、有利可图就模仿生产,在投资生产时,并不清楚在其他省、市还有什么企业在生产相同的产品,当产品推向市场,才发现相同的产品太多,从而引发市场的恶性竞争,且这种竞争总是在低层次的层面。行业主管部门看到这种情况也无可奈何,因为没有法律作为监管的依据。
纵观中国安防行业25年的管理来看,产业管理政策的缺位,不能为安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有力的支撑点,从而为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带来种种不利影响。安全防范产品从传统意义上说,是预防、打击违法犯罪以保障国家、公私财产、公民人身的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但既然安防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产业,就必须有全国统一的管理规范作为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支点,也让行业监管从法律上有法可依。现在的问题是在已制定、颁布的相关规章和立法的地方管理都极不一致,可以想象,在未制定规章的地方管理必然会更加混乱。
作为安防行业的主管部门,公安部科技局大约在10年前就开始酝酿全国性的安防立法,以强化对行业和市场的管理。特别是安防产品在预防和打击犯罪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及日益壮大的安防产业经济,安防立法的时机已经成熟。2003年,公安部专门成立“安防报警业立法研究”课题组。据课题组成员-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教授余凌云介绍,《全国安防技术报警业服务管理条例》(草案)及《立法说明》的文本已写就,并于2004年11月上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但国务院法制办认为该条例应归入《保安法》,安防立法就此搁浅。余凌云教授认为,安防立法如果就此停下来的话,再提上议事日程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保安法》的立法前提是保安的市场化。虽然现在全国的保安正在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但面对全国约二千万人这样一支庞大的保安队伍,市场化并非一蹴而就,可能需要3~5年时间。
由于安防法规的真空,一些业内人士对今后一段时期安防产业的发展表示了极大的担忧。
从2002年开始,为了履行加入WTO的承诺,不管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我国的很多领域都在逐渐开放。比如,如何加强对现有国内安防报警企业和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安防报警服务企业的管理,这又会成为安防主管部门的一道难题。
[NextPage]
二、技术 创新之路还有多远?
长期以来,国内安防技术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亦步亦趋的跟随型发展路线,而这一发展思路与国外安防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缺乏战略上的竞争优势。
作为边缘性的安防产业,是在综合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电子仪表、传感、机电一体化等技术的基础上而逐步成长起来的,随着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安防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生物识别技术、GPS技术、数字化视频技术、网络GIS技术、高分辩率遥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监听技术、编码加密技术、探测技术等应用于安防系统,使安防成为一个完整、智能化、数字化的综合技术服务体系。
视频监控系统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安防产品中市场最大应用最广的产品。但是监视器显示技术的知识产权大都被日、美、韩及我国台湾地区所囊括,尽管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国,产品占全球的一半以上,80%的产品都出口,而这些产品基本上是采用日本技术的原始设备制造的OEM产品,国内所需的大屏幕高分辩率彩色显示屏幕仍需从国外进口。应用广泛的门禁产品,如出入境车辆自动检查系统、网络指纹验证系统、指纹IC卡验证系统、指纹金库安全门、门禁管理系统及虹膜身份识别产品等,其采用的传感芯片都是从国外引进。一些业内人士担忧,安防企业要想全球化扩张,遇到的最大阻力不仅是文化或者商业规则,而是国内安防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越深,其核心技术缺乏的劣势就越明显,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今后发达国家阻碍中国安防产品进入的主要口实,严重影响中国安防企业的全球化扩张。
虽然国内安防产业还未遭遇DVD的命运,但身患“知识产权软骨症”的中国安防技术如何突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坎。二年前思科诉华为侵权案让中国企业至今记忆犹新。2003年1月思科在美国德州地方法院起诉华为,指控其侵犯了思科多项专利。2004年12月29日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在美国加州诉南方汇通微硬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侵犯了日产GST硬盘机的多项产品专利权。这些接二连三诉讼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直指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的诉讼已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工具。在一系列知识产权诉讼案的背后,是国内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及自有高新技术相对较少,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尽管我们的安防企业的科技含量还有相当的不足之处,但也有很多企业拥有了较为先进的核心技术。然而,有技术没有专利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一般先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使其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一旦中国企业进入他们的市场,在经济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就会遭遇诉讼的尴尬。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司人士透露,全球每年有100万件专利申请被获准,而中国每年则只有8000件专利,大部分是发达国家申请的专利。国内安防企业确实也获得了一些相关的专利,但这些都是实用型的,并非发明专利。握不完全统计,国内安防企业每年投入500万元至1000万元作为技术研发的企业非常少,还不到企业总数的0.1%。
产生“知识产权贪乏症”的原因,除研发投入少之外,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002年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投入巨资研发的视音频压缩芯片推向市场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市场就出现大量的仿冒产品。2004年公司花500万元请了七名律师从南到北打官司四十多场,但收效甚微。公司总经理胡扬忠说,仿冒芯片让公司每年损失上亿元。有专家指出,要摆脱知识产权被动局面,除了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最好的办法,依靠新技术,增强话语权。但安防技术创新所需的大量资金国家财政基本没有投资,仅靠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远远不够,必须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和国家财政的支持;其次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加快科研体制的改革,促进科研面向市场,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科研、生产、市场相脱离的体制所造成的浪费。
令人兴奋的是,首款基于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的高清解码芯片-AVS101于2005年 3月2日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 技术标准工作组秘书长黄铁军说,未来10年内,AVS产业化将为信息技术企业提供3-5亿枚解码芯片,同时可为企业节省10亿美元的专利费。
目前,安防产业发展遇到的难题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缺少自主开发研制并拥有知识产权的专业技术。这种状况在安防行业起步阶段可以理解,但对具有“25岁”的安防行业,何时才有自己真正的技术,确实是一个值得迫切关注的问题。
我国是安防产品的制造大国,但真正由自己研发的安防产品还不多,更多的是在安防市场风云一时的产品过客,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据调查显示:中国安防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8年,远远低于美国企业的8.2年和日本企业的12年。虽然国产安防产品有市场、本土文化、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但创新能力的不足、市场的混乱,导致的仍然是危机重重……
三、产品优势暗藏冲突危机
现在品种丰富的安防产品,还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数字统计出它的种类。根据《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十五”发展规划》,专家们将目前主要安防产品分为八大类:防爆安全检查设备、安全报警器材、社区安全防范系统、车辆防盗防劫联网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视频监控防范系统、防盗门锁柜及防弹运钞车、人体安全防护装备。在这八大类产品中,约有7600多个品种。这些能满足不同层次安全需求的琳琅产品,得益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可流动性、众多新厂商进入以及生产要素跨行业跨国界的转移,极大促进安防产品的发展。
我国的安防产品制造业,特别是安防电子产品的制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沿海省市兴起。一是改革开放后港澳台及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向国内转移;二是为了替代安防产品进口以满足国家重要部门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对安全的需求;最初只能装配进口部件,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很多安防产品部件在国内制造了。九十年代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初,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中国以极富吸引力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贴牌安防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突飞猛进地发展。据海关统计资料,2003年1~10月份仅彩色视频监视器就出口623626台。但由于安防电子产品是随着电子工业发展而不断成长起来的,也很难从海关统计资料里细分出安防电子产品出口的具体数字。
目前,全国安防产品生产企业共有4700多家,其中视频监视器有310家,摄像设备有362家,传输设备有256家,球罩企业有78家,硬盘录像企业有272家,楼宇对讲企业有645家,门禁设备企业有620家,防盗报警设备企业有1190家,生物识别技术设备企业有216家及防护设备企业有821家。共有超过100多万员工为这些生产企业服务。从企业规模来说,生产企业有大有小,大的厂家一般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生产多种安防产品,而小的厂家一般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及零配件,也有一部分安防产品生产企业是组装和系统集成;更多的是贴牌生产企业。一方面为出口而生产,一方面是洋品牌本土化满足国内市场。从企业性质来看,26%为外资企业,66%为民营企业,8%为国有和股份制企业。从地理分布来说,约有36%的安防生产企业在珠江三角洲,28%在长江三角洲,24%在环渤海地区,其余12%分布在其他省市和中西部地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9.11”后,人们对安全防范的重视程度已达到巅峰,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巨大商机,推动了安防产品市场的急剧增长,从初级的实体防护到信息化、网络化、生物识别的安全防范产品层出不穷。基本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安防产业基地,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安防电子信息企业集中,产业链趋于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其中,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安防产业带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数量、种类最多的安防高新产品加工密集地区;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已成为安防产品制造业的一个重点地区;环渤海地区则形成了北京、辽宁、山东、天津的安防产业群。据初步统计,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福建省集中了我国安防电子信息产品收入的85%,而其他各省相加还不到15%。日本松下、韩国三星以及港澳台和一些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独资的安防产品生产基地,加速了产品本土化步伐,其销售收入近年有大幅提升,令其他形式的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先进国家的安防产品消费已接近饱和,而我国的安防产品消费还刚刚起步,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和外企成熟的企业运作模式,使得外资企业取得了一些领先的优势条件。国内优势企业也不甘落后,不断扩大自身优势,与外资企业一争高下。但由于我国安防产业在多种产品上缺乏核心技术,严重制约了民族安防产业的发展,这也决定了我国整个安防行业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而处在产业链条末端的利润是非常低的,仅购买国外芯片的成本基本占产品成本的1/3到1/2。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直至现在,国内安防产品的消费还局限于集团消费,而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4亿多个家庭这样巨大的个体消费群体还没有引起国内安防企业的高度重视,如数字家庭安防网络产品。不过,日本许多企业对研发生产家庭网络产品非常热心,东芝、日立、夏普公司已经联合起来共同制订数字家庭网络标准,为这样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正在制订游戏规则。2003年9月,松下公司向全球市场推出了一系列可用手机遥控的网络化家庭安防产品,与各种家电产品之面的联系采用蓝牙无线技术,能够实现对接入网络家电产品的集中控制、监视、远程操作以及下载所需的信息,而就是这个系统可以从室外利用手机来操作家中的家电,利用安装在窗户、大门和客厅的防盗传感器等终端,对门和窗户是否有人非法入侵等情况进行盗控,在发生非正常情况时发出警报。韩国政府对数字家庭网络产品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认为这一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韩国政府正新建一个占地约17万平方米的新型工业园区,让那些专门研发家庭网络产品和标准的企业在工业园安家落户。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家庭网络,分期投资4亿美元。据预测,这个新的工业园在建成开始运作后,家庭网络产品的总值到2007年将达到800多亿美元,到2012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
虽然我国已经是安防产品制造的大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及本土文化的优势,但创新不足仍然走的是亦步亦趋之路,对价格战、假冒伪劣等赤膊上阵的原始手段将给安防产业带来灾难。据业内专家预测,2005年安防产业发展前景将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国内安防产品的产量仍将保持世界第一;二是一些跨国企业为了保持在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上的产品竞争能力,仍将不断向中国转移制造基地,尤以浙江等地势头强劲;三是经过前几年“放血”的价格战,安防企业已经注意到技术的重要性,加大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力度,以支撑不同的消费需求;四是通过竞争,品牌间出现大鱼吃小鱼;五是洋品牌进一步本土化会带来价格的下降;六是信息安防产品将挑大梁,我国安防产业正面临着网络化和数字化革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机遇;七是家庭安防产品进入,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八是产业标准之争会越来越激烈。
我们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不难看出,有60%以上的客户对安防产品的选择还是国外产品。究其原因,人们考虑最多的还是产品性能、价格和售前售后服务。由于国外安防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较早,经过多年经营,已经建立起了自己产品的市场支撑体系,有了较高的认可度。而国内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不具备售后服务的实力或不能长久有这种售后服务的支持;甚至有的企业是“昙花一现”,别说是售后服务,连企业也不复存在。现在我们要寻找10年前的安防企业恐怕还不多,据调查显示,中国安防民营企业的市场寿命仅为3.8年,远远低于美国企业的8.2年和日本企业的12年。这些因素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国产安防产品虽然有着市场、本土文化、劳动力低廉的优势,但仍然是危机重重。真正是由自己研发生产的安防产品还不多,更多的是在安防市场风云一时的产品过客,众多的安防产品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人埋怨:这些产品生命周期太短,过去一个新产品能卖三五年,而现在就一年半载。个中原因是国内企业普遍认为:有需求就是市场。不去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往往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市场开拓后,并没有适时建立起市场支撑体系,留下的真空地给国外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有了可乘之机。
面对后WTO时代,安防产业并不是阳光明媚,当雨雪纷飞的时候,中国的安防产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退缩,将是走向灭亡的加速器,唯有进取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不知你是否已经意识到没有?
四、市场 江湖混战
目前国内对安防产品管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安全认证制度;二是生产登记批准制度。安全认证制度的法律责任主体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生产登记批准制度的法律责任主体为公安机关;而安防工程管理还尚无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部门负责工程许可发证,公安技防部门具有工程审核验收权。但不管是建设部门还是公安部门,对安防产品和工程管理都存在着重审批轻市场监督管理的严重倾向。主要原因是缺乏全国性的统一法规,各自为政,责任不明,职能交叉混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安防产品市场和工程质量的管理效果。
随着国内安防产品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刺激了大批参差不齐新厂商的进入,新厂商的进入导致供给能力的快速增加。然而,安防市场并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低效资源退出通道不畅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一是安防市场进入的门槛低。三、五个人租一、二间民房就可以拼凑一些质次价低的产品,二、三个人租一间办公室就成立了一个安防工程公司。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给供求关系经常出现大起大落,导致了价格的恶性竞争。二是对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正规厂家难敌“游击队”。企业为了生存,只好降低产品质量打价格战。各种正规产品、拼装产品、贴牌产品、假冒产品越来越多,虽然消费者选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谁是真假李鬼,让人看得眼花头乱。江湖混战的局面已有些年头。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所谓的新的行业媒体不断出现,导致资讯泛滥,在相当程度上误导消费者,那些规模小的企业花低价的传播成本就仅仅为了证明企业的存在。一方面安全市场的巨大需求给予了这些企业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因功利而缺乏创新,致使安防这样一个小的产业有上万家企业同台竞争且能生存的奇观。
纵观国内安防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阵风”。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方式方法,打得昏天地暗,美其名曰称之为“竞争”,实则是自己手握一把双刃剑,在刺向对手的同时,也刺伤了自己。这种见多不怪的“破釜沉舟”式的竞争,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来制衡。在这种自生自灭的淘汰游戏中,有的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轻则名显一方,重则名扬全国,但实则是“身体虚胖腹中空”。极其有限的规模和资产,动辄以“集团”自居,并毫无把握地大肆扩张,使人很难分清是魄力还是浅薄。
由于相当多的企业面临市场的生死危机,完全缺乏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因而关系营销是目前安防市场最主要的推销方式。在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的环境中,安防产品的消费又属于集团性消费,企业大多受制于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消费单位的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而官商关系比顾客关系更胜一筹,所以才有了没完没了的杀价战。其市场竞争的主旋律还是价格竞争,尽管品牌这一非价格竞争优势广为叫喊,但真正运作的企业并不多,大都是一些“狐假虎威”的产品。加之国人崇洋的心态还大有存在,生产商顺应消费者的需求,任何名牌产品都能生产,而实质上只是换个标签而已,比真正品牌产品价格便宜很多,这样既满足了一些人崇洋心态也满足了贪图便宜的心理思维,从而加剧了安防伪劣产品的横行,上万家企业,为了生存,几乎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地步。
但并非是国内企业存在假冒伪劣产品。加入WTO后,市场放开了,门槛没有了,一些国外安防产品长驱直入进入中国市场,没有市场准入和技术壁垒。据了解,有一些国外安防产品都是在国内一些小作坊式的企业贴牌生产,有的甚至连认证都没有就在市场上出售使用,而且价格是国产产品的几倍。有很多国内企业的负责人抱怨,我们的一些技术和工艺已完全能和国外产品相媲美,但国内一些单位就偏偏喜欢国外的假冒产品,甚至一些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到国外转一圈贴个牌就回来了,而自己民族企业的产品免费送给人家还不要。如果确实是技术先进、性能优良也就罢了,事实上有些产品技术指标还不如国产产品,为什么我们的市场就这么姑息、宽容?真正国外的高精产品人家都不卖给你,想引进都引不进来。安防市场的这样一个怪圈,也催生了这个市场良莠不分的怪胎。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专人研究加入世贸以后的安防产品技术壁垒问题。
国内一些企业的功利心态和国外一些企业钻了中国市场法制不完善的空子,使得表面繁荣的安防市场存在种种隐忧。有行业热心人士这种统计:假如国内安防产品生产企业不做贴牌产品,将有半数的生产企业要关门大吉。安防市场这种极不正常的生存状态严重制约了安防产业发展。承认安防市场存在的问题需要勇气,而解决问题的起点是真正透彻了解问题的实质所在。
品牌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水滴石穿的定力的长期坚持。只有赋予品牌以生命和思想,并真正认清了其本质的时候,才会凸显出品牌的魅力和价值。
安防产业经过25年的发展,历经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品牌的过程,正逐步找到一条打造民族安防品牌之路……
[NextPage]
五、品牌 中外安防企业遭遇阻击战
10年前的15年,对中国安防产业来说,基本上是一个品牌沙漠的时代。因为在历经了漫长的计划经济之后,品牌在国人心中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当我们翻阅中国安防产业25年品牌发展过程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历经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垄断到竞争,从完全计划到市场调节,从封闭计划经济到开放加入WTO,从短缺到过剩,从国家重要机构消费到普通市民选择,从无广告到广告泛滥……中国安防品牌从零开始,在竞争中成长,直面国际市场和品牌的挑战。经过中国安防企业的不懈努力,本土安防品牌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品牌启蒙阶段、自创品牌阶段、品牌竞争阶段成功地步入到了品牌国际化阶段,一批批优秀的本土品牌纷纷启动全球化战略,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与国际安防品牌同台竞技。
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中国企业必须经历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思想转变。处于这样的阶段,对中国企业而言,强调品牌就是态度,强调品牌的重视度和自信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中国安防产品市场发展的时间不长,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到短短的10年时间,中国安防品牌呈现缤纷之势。市场领跑者苦心孤诣构筑一道道防线维护自己的品牌地位,挑战者不甘落后,殚精竭虑花样不断发起一轮轮冲击。价格战、广告战、技术战、概念战以及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策略,让人目不暇接。当前,在中国安防市场已基本形成三大品牌群落,即日韩品牌、欧美品牌和国产品牌。
国产品牌的本土情怀
事实上,四千多家安防产品制造企业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不多,更多的是一边OEM贴上国外牌子,一边贴上企业自己的商标,便形成了所谓的品牌。这是由于国内大部分安防产品制造企业的主要方式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基本依靠定单按照OEM的方式从事加工制作,替欧美品牌加工生产或给一些国外大型贸易商贴牌加工出口。这些贴牌生产的外资产品,外资企业拿走了利润的90%,而只留给加工企业10%的加工费,企业辛苦劳动最终结果却是“别人吃肉你喝汤”。直到21世纪初,一部分本土企业才尝试将产品以非包销形式出口或销往全国各地,尝试创造自己的品牌。如珠海石头电子在1999年在欧美等市场成功推出了“消费监控产品”之后,以“石头电子”的品牌在国际市场销售。此外,还有像深视音、天津亚安、常州明景、响石数码、海康威视、视得安、深圳研华等本土品牌也已形成了相当的市场影响力。但由于安防产业是随着电子工业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国内一批电子企业巨头挟带着资本和品牌优势进军安防业,给弱小的安防产业无异于注入一支强心剂,如创维、海尔、TCL、长虹等都不同程度的涉足安防行业,光凭借其相对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多年在电子市场上聚集的品牌人气,在安防行业中展开一场“抗击外来品牌战争”。
我们从中国名牌战略促进委员会评选的中国名牌产品目录中查到,只有4种安防产品获得这一称誉,且获得这一称誉的都是防盗门锁柜一类,基本没有高技术含量的安防产品。这就是缺乏技术优势的本土品牌,虽然采用贴牌生产的办法跟进市场,但在国外品牌新品迭出和接连的市场攻势中,国产安防产品在市场上只有跟牌的机会。有业内知名人士指出:当前,中国安防品牌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核心价值不清晰,缺乏个性,品牌气质趋于雷同。这不仅仅表现在安防行业中,在其他行业都是普通存在的问题,因为在外来品牌、外来资本的双重夹攻下,国内安防品牌并没有形成本土文化优势,而是在一种洋不洋、土不土的不可控范围内游荡。据有关披露的资料分析,世界上有一半的安防产品是由中国的安防企业制造的,可是在国际市场中,居然没有一个中国安防品牌的身影。即使TCL、创维这样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它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中,安防仅仅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但对中国这个庞大的还不成熟的市场来说,对于品牌的忠诚度还远没有形成。在这个市场中,国内的安防企业一般都把首次购买者或那些决定尝试新品牌的消费者作为主攻对象,他们仅仅是模仿品牌领导者的模式,而并不是自己去担当这个品牌创新的领导者。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国产安防产品在中低端市场处于优势主导地位,在中高端市场与日韩、欧美品牌也有得一拼,这主要是国产安防产品具有价格优势。
有安防人士指出:2005年是中国安防品牌元年。我认为这话值得高榷,中国安防企业品牌是否已经有了这种底气?品牌从单纯的产品推广转向生活方式包装的同时,被牵扯进越广的社会维度中,因为我们提供的产品是确保消费者安全的,安全时刻与我们为伴。正是这一延伸,使品牌及其背后的企业更加脆弱--一场失败的广告战,产品质量的一次骤些下降,一些似是而非的丑闻,都可以使企业转瞬间失去顾客,甚至企业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我认为目前是中国安防品牌建设的最佳时期,因为随着WTO保护期的过去,成本优势并不是中国安防品牌快速成长的选项。当国外安防企业在国内生产和销售规模增加时,国外的品牌就可以趁机降低产品价位,以价格和品牌优势挤压本土本来就狭小的国产安防品牌的生存空间。其实,国内安防企业既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我们相当一部分安防企业为世界级品牌做OEM就是例证。
从目前的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已有相当一部分安防企业品牌已经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未来安防产品价格的增值点将主要依靠品牌建设,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用中华五千年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很具鲜明地域色彩的安防品牌,演绎成为一段时期内安全文化的情怀,使之成为平安生活的象征。日本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品牌建设阶段,韩国则领衔于90年代的品牌风潮,如今也该轮到中国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品牌,在向国际市场拓展的同时,中国安防品牌应该注意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在于必须意识到成本竞争优势并非品牌快速成长的坚实基础。应通过摒弃长期奉行的以产量取胜的低盈利扩张模式,转而进行全方位品质经营和世界品牌营销战略,这种努力终将成为中国安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日韩品牌全面突击
客观地说,日韩安防产业品牌能在中国安防市场快速成长,与他们的多元化电子产品此前在中国的影响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日本松下、索尼、日立、东芝、韩国三星等电子产品在中国市场挣足了脸面。虽然,后来被国产彩电击得一败涂地,但仍然在中国彩电高端市场占据有相当的份额。有了这些前期的铺垫,日韩安防电子产品得以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
日韩企业凭借其资本、市场、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对中国安防市场进行了野心勃勃的跑马圈地,除了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天津等地设立生产工厂外,国产安防电子产品的关键部件,如芯片大部分由日韩企业提供。当中国安防人在全力打造自己民族安防品牌时,回过头来,蓦然发现,原来这些付出自己心血的民族品牌最终还是建立在日韩企业的零配件基础上。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产品从外表看上去都是中国的品牌,但从内里看关键的零部件还是日韩企业的。这些日韩企业一边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占领市场,一边用关键技术控制中国安防品牌。他们都在为各自企业更大规模的占领中国市场进行布阵,意图是要从中国市场攻城掠地得更多一些。
欧美品牌稳打稳扎
虽然欧美安防产品较之日韩安防产品在中国市场有些弱势,但欧美安防品牌坚持以攻为守,稳打稳扎,也取得了相当成就。在中国安防市场上,已基本形成了国产品牌、日韩品牌、欧美品牌三足鼎立的局面。
至少从现在看,霍尼韦尔、派尔高、AD、博世等为代表的欧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拓展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它与日韩企业所不同的是,并不向中国的安防生产企业提供自己的核心技术部件,而是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在中国市场展开了长期的抗击“日韩”的战争。近二年来,由于日本为了避免国内“产业空心化”,将在中国的重要制造与研发基地回迁日本的同时,这些欧美企业乘虚而入抢占中国市场。如今,一些欧美安防巨头纷纷将亚太区的总部和研发中心转移至中国,如霍尼韦尔于2004年6月将其亚太区总部由悉尼迁至上海,并在上海张江高新科技园设立亚太研发中心。博世也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从中央电视台到户外广告及各专业媒体,“博世,科技成就生活之美”广告随处可见。看来,欧美安防企业已经铁了心要和日韩和中国企业瓜分这块市场了。
六、营销 功夫在“诗”外
今天,当我们站在后WTO时代的门口,以较之加入WTO之初的亢奋与担忧所不同的心情,以更加理性与自信的态度面对安防市场营销的未来时。我绝对相信,所有中国安防企业都会经历一场大大的考验,而这种考验的结果将会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当我们回顾25年来国内安防企业营销历程的时候,会坦然发现,我们营销的唯一杀手锏就是本土渠道优势和价格优势,甚至连国际品牌“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本土企业觉得好象没发生什么事一样,同当年抗日战争进行的游击战,觉得依靠自己的经验也能把企业支撑下去并能不断扩大根据地。然而,2001年11月20日,当卡塔尔财政、经济、贸易大臣卡迈勒用一记小小的木槌敲开了中国加入WTO大门的时候,我们就给许多国外安防企业提供了原来他们根本就没有的国内销售渠道。加之降低关税后,越来越本土化的产品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使得众多的国外安防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大降低,将他们的受众消费者从高端市场一下子就扩展到了大众市场,因此而赢得了更多的客户。日本松下、索尼、韩国三星、美国霍尼韦尔等众多国外安防巨头在中国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工厂,还有为数不少的国外企业干脆在国内寻找生产厂商OEM,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因而,在价格上,一些国外安防产品与国产产品价格不相上下。一些原本是国内企业占据的市场,给国外产品重新获得一些收复失去市场的机会。因为国内安防产品在技术上并没有缩小与国外产品的差距,而自己曾经拥有的渠道和价格优势又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一些跨国公司似乎正在大举收复失地。
近来,三星、索尼、松下、霍尼韦尔等国际品牌纷纷推出新款安防产品,并在价格上进一步拉近与国产安防产品的距离。随着国内安防市场的需求日益加大,这些国际安防巨头们势必会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相对于国内安防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年销售额在千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有相当比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产品质量并不比别人好,广告支持力度也不大,甚至产品还得一手钱一手货。而当这类小企业在面对国际安防巨头年销额几亿甚至几十亿及铺天盖地的广告时,这种小企业的营销更多表现就在智慧。实际上,如何做到以小搏大、非名牌产品制胜名牌产品? 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品牌、技术、资金的问题了,而是一种观念、思维的竞争。
竞争是巨大的原动力。通过竞争,企业将不断提升到一个个新的高度。然而,事实上,中国安防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这其中主要依靠的是低制造成本优势。它们离国际一流企业还有段很长的距离,但这些企业的日渐成熟也是有目共睹。同样应该看到的是,尽管我们有些企业在国内安防行业举足轻重,如果要把这些企业放到全球环境中,从管理、机制、运营、生产效率就显得相当的落后,甚至还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拿到国际市场去与别人竞争,至少现在的竞争优势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WTO保护期行将结束,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商机,我们的安防企业该竞争什么?该博弈什么?在市场竞争中又学到了什么呢?
七 竞争 商机背后的博弈
要分析安防市场的竞争确实有一定难度,因为安防产品品种多,应用范围广泛,但它只有一个作用--安全防范。它是所有产业中低、中、高端产品及机械、信息化产品并存的一个行业,从原始的防盗门窗到对讲门铃,再到信息化的防盗产品、生物识别产品及闭路电视监控等高科技产品等。不管是哪一种安防产品都有其生存市场,即使在现代化的都市智能楼宇里,防盗门窗依然存在,而我们要刻画其生存状态的还是安防产业的主流高科技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一级市场的民用安防产品使用率还不到30%,二、三级市场就更低约10-20%。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为了2008年奥运会的安全,规划住宅小区要100%安装防盗报警、监控设施,但现在的普及率也还不到50%。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对安全的迫切需求,市场需求将是巨大的。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以及校园安全、金融网点的增加、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正在全国进行的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都凸显出巨大的安防商机。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国内外安防企业如何同台竞技就显得尤为令人关注。坦率的地说,国内安防市场高端产品几乎被国外安防企业所垄断,它有技术、品牌、资本优势,而国内安防企业靠的就是制造低成本和本土化杀手锏。未来的日子,所有的国内安防企业都将经历一场市场竞争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竞争的大考验呢?
一是对中国安防制造要有全新认识。中国安防产品制造生产效率低是不争的事实,总体上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制造的大部分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基本停留在仿制实现国产化的低层次阶段。加之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赝品驱逐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因创新不能获得预期的回报而受挫,整个制造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虽然国内安防产业发展只有25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其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安防产品制造已成为国内安防行业的主要支柱,是目前安防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是在国内国际市场制胜的法宝,也是安防技术创新的主要舞台。由于开拓市场的需要,各安防跨国公司都在大力推行本土化战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的方式在国内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或OEM合作厂家。国内安防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来提高安防产品制造水平。紧紧围绕“竞争优势”这个核心,为安防产品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而制定长期和短期技术创新规划。
二是制定产业政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安防产业的政策国家并无明确的规划,在企业融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对安防制造业的扶持力度较小,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政府采购对本土制造的安防产品优惠也不多,甚至根本就没有,有的地方对本土制造的产品带有歧视。一般比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可以为安防制造业发展提供市场空间,用法规明确在政府采购中给予本土制造的产品以一定的优惠,在同等条件下必须优先采购本土制造的安防产品。实行原产地原则,鼓励和支持外国公司对安防关键技术装备进行直接投资,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零打细敲手工作坊式管理是目前中国安防企业的真实写照,要想在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下生存,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横向或纵向联合,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通过联合组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企业联合体,推动形成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包的工程公司和大供应商,以重大工程需求为龙头,联合投标、合作设计、合作制造,形成强大的成套能力。
[NextPage]
四是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国内安防制造企业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加之引进的后续工作没有跟上,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的人才,原创技术和产品甚少。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适时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体系,从单纯的产品引进、制造设备引进向技术引进与自己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过渡。并根据企业的实际,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人才、技术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使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
五是强化法制建设,加强市场管理。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安防市场的规范化依赖于建立基于市场制度尤其是法律法规制度的发展,逐步形成规范化、法制化的外部环境。要尽快制订安防专门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行政法规,依法管理企业,规范市场,强化市场主体的自律,进一步加大监控力度,营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建立起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制度相协调的监管体系。
目前,国内90%安防企业都是民营企业,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强,这对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都具有优势。但也存在种种不足,首先是我国的民营安防企业是在一个十分艰难的环境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先天不足。不仅投资规模小,资金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单纯依靠企业内部积累已难满足企业扩大投资规模的要求。而这些企业获得外部资金的难度较大,融资渠道的不畅一直是安防企业发展的障碍。其次是大多数企业家族式的管理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民营安防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以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家庭、家族式管理、经验型管理很难适应企业日益成长壮大的管理需求。决策随意性大、任人唯亲、听不进外人意见、财务管理很不规范等都不适合企业扩大规模、开拓经营创新的要求。三是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安防企业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人才的欠缺,技术人员较少,甚至一些企业技术员身兼数职。在解决某些比较关键技术问题时,缺少必要的技术人才的帮助,或者技术人员自身的开发能力有限,致使产品质量不高,企业发展没有后劲。
总之,面对市场,国内安防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将十指攥成拳头,在生存的基础上竞争和发展,在竞争和发展中生存。
八 发展 跨国公司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经济发展潮流。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门的打开,一些国际安防企业开始以合资、合作、加工贸易的方式在中国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也有一些企业边缘化生存的办法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些安防巨头纷纷在国内建工厂、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把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管理理念带进中国,为国内安防产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巨大的助推器作用。同时,也给国内安防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冲击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内安防企业只有首先认真剖析自己,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开拓创新,才能在这场新的竞争大战中壮大自己。
面对加入WTO保护期临近大限,我们不得不为国内安防企业担忧。无论从技术力量、规模效益,还是管理水平,都处于弱势地位,境况不尽如人意。虽然一些安防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在生产工艺、产品等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但安防产业的繁荣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资源获得的,技术进步所作的贡献率极低。
一是外国安防公司对中国安防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入WTO后,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市场准入、投资领域或股权限制等各种壁垒将大大减少,将会有更多的跨国安防巨头在国内安营扎寨。日本松下、索尼,韩国三星、美国通用、霍尼韦尔、泰科、德国博世等涉足安防、安全产业的巨头无一不在国内设立生产工厂和研发中心。一些跨国企业正从过去合资、合作方式向独资过渡,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国内安防企业实行系统并购,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潜力较大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利用国内企业建立起来的渠道和网络,迅速进入中国市场,为自己清理竞争对手。其目的是利用中国的区域优势,从全球角度考虑企业资源的配置,以实现全球利润的最大化。如:通用和霍尼韦尔将全球研发中心迁至上海,通用安防和TCL安防的战略合作,索尼和神州数码的联姻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外国安防产品将进一步挤占国内市场。任何一家跨国企业的生产投资经营都是为了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安防企业注重的是其自身的利润,凭其管理、资金、人才上的优势,将直接对国内安防企业造成冲击。据不完全统计,国内95%的安防产品制造企业都做OEM产品,其中有60%的企业如果没有OEM业务,生存都难以为继。因为不断依靠低成本夺取市场的国内安防企业,同时也制造了中国人做企业的一种惯性思维:只要能赚点加工费就够了。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不仅成就了中国制造业,也成就了很多象安防这样的一些小产业,低成本切入,以薄利多销为经营思路,在实际生产中通过模仿、抄袭,以低价格产品充斥市场获得投机性利润。虽然有些上了一点规模的企业开始品牌的打造,但也仅仅是个名称而已,没有赋予品牌的含义和创造价值的空间。在这种OEM思维之下的安防产业里,能够拿得上手的品牌微乎其微,几乎让人看不到这一产业中能够成长为足够大的企业的希望在哪里。让人感觉得到的是你既是一个可以为国际高端品牌OEM的企业,却又背负着价格低廉、质量粗糙的名誉负重前行。事实上,我们所作的都是为这些国外安防品牌服务,拱手将市场让人,自己赚那么一点点可怜的加工费。
三是安防制造业外向型发展趋势明显。由于全球制造业重心向中国的转移,安防制造业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制造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不断提升。一边OEM的同时,一边利用OEM的技术生产贴上自己品牌的产品,一些企业采取先攻国外市场然后再回到国内市场的逆向思维策略。因为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安防企业认为,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对跨国公司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认为在中国市场竞争的成败决定了其全球竞争地位。于是纷纷把先进的产品、雄厚的资本砸向中国市场,加快在国内市场的战略布局调整。因而一些聪明的企业在没有任何优势和这些国外大品牌竞争的情况下,把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珠海石头、广东响石数码等企业的安防产品80-95%走向国际市场,年销售额上亿元甚至几亿,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是安防产业面临新的考验。虽然国内安防制造企业的OEM之路繁荣了安防市场,但我们应该看到,OEM思维下的大多数企业是没有未来的,它折射出的是建立在低成本优势之上的安防制造业的整体性困境。手机行业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两年前,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了一个顶峰后,又迅速大面积滑坡,以至于这样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国产手机品牌现在有几个能风光的呢?给消费者的感觉依然是品牌低端,技术与研发能力依然薄弱。所以,当我们的安防企业回过头来观察安防行业发展历程的时候,或许能够理解建立在OEM思维下的产业困境,这也是我们安防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新考验。这么多年的OEM之路,到底学到了什么?如果真的象有些人士预言:中国的大多数安防企业仅仅是打了几年“洋工”。那只能遗憾地说,这确实是中国安防产业的悲哀。
纵观国内安防产业25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品多元化、技术网络化、管理信息化。这其中既有中国安防人付出的辛勤劳动,也有跨国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必须靠技术、创新和质量等综合因素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价格战的后果只能是忽视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安防产业应尽快结束低层次的价格战,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哪怕是次核心技术也好,真正实现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的创造。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