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场景?
↓↓
家门口的垃圾桶满了,却难以及时发现;雨后积水未退,行人只能绕行;深夜施工噪音扰民,但源头难追溯……这些看似琐碎的城市细节,过去往往依赖人工巡查或事后反馈,响应周期长、覆盖范围有限。
如今,在不少城市,一种更聪明的治理方式正在悄然发生。
在10月24日浙江省城市管理协会主办的数字城市管理创新论坛上,海康威视分享了如何用“物联感知+大模型”技术,让城市治理从“人找问题”变成“问题主动找人”。 
一个感知体系,感知城市大小事
比如,摄像头不再只是录像,而是能“看懂”街面:它能分辨出是“占道施工”还是“道路破损”,是“暴露垃圾”还是“落叶堆积”,甚至能识别渣土车有没有盖好篷布、车轮是否带泥。一旦发现问题,系统会先通过语音或短信柔性提醒,三次劝导无效再进入执法流程——这就是全国各地正在实践的“721工作法”:7分服务、2分管理、1分执法。
更贴心的是,这套系统还能“主动关心”城市的安全。窨井水位异常、桥梁轻微变形、燃气微小泄漏……这些肉眼难察的风险,通过毫米波雷达、光纤传感、激光气体探测等设备,被实时捕捉并预警。在山东、湖北、浙江、四川、江苏等多个省市,城市生命线正被这样一个个感知体系智慧守护着。
海康观澜大模型,助治理更聪明
而让这一切真正“活”起来的,是海康威视推出的“观澜大模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识别工具,而是融合图像、文本、规则与行业知识的智能引擎。比如,面对城市道路积水识别,系统不仅能识别“积水”,还能分析出是江河湖泊还是道路积水,更能识别出积水面积和积水深度;面对环境卫生问题,也能细分是发生在人行道还是主次干道上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部署这些能力并不需要“推倒重来”。海康威视支持利旧改造:既有摄像头可通过云中心智能分析“焕发新生”,新建点位则把算法前置到边缘设备,既省钱又实用。
目前,这套方案在浙江多地落地:杭州用动静结合的视频+AI大模型识别城市管理问题,台州实现渣土运输全过程监管,永康通过智慧停车缓解老城拥堵,宁波则在街面秩序管理中引入柔性执法闭环。
在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海康威视正与城市管理者一起,用技术织就一张有温度的城市服务体系:让管理更精细,让城市更宜居。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934号